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中国天气网>天津 > 首页 > 天气要闻

旅行的意义

【字体:   2017-12-27 09:37:20   来源: 中国天气网天津站

其一,旅游熏陶着人的情操,增长人的见识

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:“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。”中国人常用“不知天高地厚”来贬说别人不知好歹,没有见识。《庄子·秋水》篇开头颇有寓意:秋水暴涨,河伯见百川灌河,浩瀚奔涌的气势颇是欣慰,以为天下之美尽为己有。当他顺流而东到了大海,抬头一看,无边无涯,于是望洋兴叹,向海神承认自己浅陋,见笑于大方。

古人有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说法,以为“白首死章句”的儒生是没有出息的,当博采众长,游历多思,才可能有成就。屈原、司马迁、李白、徐霞客、李时珍、张衡等等,哪一个不是行于江山之助,才成就了人生的功业?

其二,旅游锤炼人的意志,开拓人的智慧

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,未及洞底,就退出来,以致“不得极乎游山水之乐”。于是他悟出:“天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、常在险远,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”苏轼游石钟山,欲究石钟山命名之由,便月夜泛舟绝壁下,闻流水与石窍激荡共鸣之声,开释了疑问。凡此种种是极大的审美享受。在此寻幽访胜的经历中,个人意志得以锻炼,智慧又进了一步,为人类文明又增加一道亮色。后人在拜读他们的大作之时,品其文,赏其念,心智也得以升华。

其三,激发对山川的爱恋还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爱、对生活的爱

当代伟人毛泽东面对茫茫雪原,在诗歌中叹道:“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。”昔日的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、成吉思汗,无不为山河鞠躬尽瘁。唐朝大诗人李白云游山水,诗可惊鬼神,仍“举头望明月、低头思故乡”。其真挚令人感动。对土地真挚的爱已深深地融入了人类的血液,成为人类生活的支柱。

所有的自然景观,无论是否人工的直接改造,归纳起来不过两大类:壮观和优美,它们都以形体、色彩、光影、声响等因素构成。不管人类是有意还是无意地面对它,景观都给予人的身心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一定的享受。因此,今人、古人、中国人、外国人都爱旅游,这是人类情意倾注之必然。

大地山川是美的,而人类的劳动更美。当代著名日本画家东山魁夷说:“风景之美,不仅仅意味着大地自然本身的优越,也体现了当代民族文化历史和精神。”对此,马克思的论述更为深刻。马克思说:“周围的,可以感觉得到的世界完全不是从来就如此或永远不改的东西,而是工业化与社会状态的产物,是许多世代活动的结果”。

在人类发展过程中,人类不断按自己的需要改造世界,或耕种、或修筑、或题咏镌刻,或寻幽勘探。几千年来数不清的人类劳动,累积在这美丽的土地,这是何等的美丽和壮阔:北京的故宫、西安古城、埃及的金字塔、法国的凯旋门……不一而足。

其四,旅游和事业紧密相连

“游历”、“游学”、“游宦”这几个词人们并不陌生,这都是由旅游衍生出来的。旅游不仅仅是消遣和娱乐,旅游更是一种学习。可以说,旅游的过程,就是学习的过程、锻炼的过程、陶冶的过程。在旅游过程中,旅游者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,采掘各种各样的知识。通过旅游,可以使我们提高克服困难、解决问题的能力;锻炼身体,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事业心;陶冶性情,提高审美情趣和意识。

单独旅游,可以锻炼坚韧不拔的毅力扣性格;集体旅游,可以培养团结友爱的品质和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。有人说,旅游好是好,就是太苦太累。在家百日好,出门一日难。我说这些人是叶公好龙。他们实际上不懂得旅游的乐趣,把旅游简单地看成是游山玩水。比如,无论我们走到哪里,都能从所到之地得到一些对自己对社会有用的东西,丰富自己的知识,增长自己的阅历。旅行社开展的各种主题游活动,就很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品质,把旅游融人对人的培养、对人的塑造的教育活动中去。

其五,旅行(游)的意义在于了解世界:抛开偏见、抛开误解

深入到一个陌生城市,走进美丽的外界。用心倾听深处大自然、地球城市最真实的声音。路途中,景随语心。感受从无见过的人、景、物。在旅行中增长外界见识、拓宽视野、让心灵得到富足。来到陌生的地方,发现不同的文化,让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、找到自我。

旅行的意义在于教会人们热爱生活、热爱生命、在旅行中感悟人生;找到自我、找到快乐!在行走中学到热爱生命,享受生命,感悟生命的真谛。不断的行走,不断来收获,这就是旅行的意义。

编辑: 崔昕晗
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中国天气网”。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相关新闻

    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    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    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4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    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、天津市气象局
    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    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